某日,笔者浏览网站之时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当时就被文章的名字给吸引住了,好奇心作祟之下点击了进去,发现这篇文章的是围绕“连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有钱人比尔·盖茨都那么节俭,初创公司、大众又有什么理论要发挥浪费主义,不去做‘抠门’的葛朗台”这一理论对于某些初创企业进行批评的。
笔者看完后整理了下,该篇文章中围绕比尔·盖茨关于他的花钱理念做了一些说明,总结起来大致便是:每一份钱都该花在能为公司、为自己带来利益的地方,而不能用于那些浮于表面之处——如为公司买标志性的私人飞机,又如为某些员工商务性的外出订那些豪华级别的酒店。
老实说,看完那篇文章,笔者当时就在感慨,比尔·盖茨的成功果然是有着极大的必然性的,而这种必然性不仅仅在于他超前的眼光以及对于科技的前瞻性,更在于他那套十分严苛的对于投入与产出的价值理念。这种有着严格的目的性的价值理念,笔者私以为,是许许多多的企业都该重视的,翻译行业、翻译人士亦然。
当然,笔者仅仅是工作于sungame登录的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员工,对于那些高深的企业阶层的东西了解的极为浅薄,今天自然也不会硬着头皮和大家聊这方面的东西,我们接下来要谈的是笔者这几年在sungame登录这所有着十六年的悠久历史的翻译公司中,在公司旗下许许多多优秀的翻译身上得来的一些联想——一些关于“抠门”的联想。
事实上,在中国,绝大多数关于“抠门”二字的定义都是贬义的,是不被大众所喜爱的。笔者以前亦是如此认为,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发现其实“抠门”从某种角度来说亦是一种良好的行为——在生活中,适当程度的抠门,是会过日子的表现;在工作中,严格的抠门,是对公司认真负责的体现;而在翻译这个职业上,一名翻译是否能够做到抠门,是他/她是否有成为资深翻译,或是否算得上一名优秀的翻译的关键所在。
是的,在笔者看来,抠门之于翻译、之于翻译这个职业大致可以等同于细致,等同于咬文嚼字,是必不可少的——笔者以为,翻译不“抠门”,作品好不了。接下来,笔者要和大家探讨的就是抠门(咬文嚼字/细致)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
说到咬文嚼字的代表性人物,笔者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当代的著名诗人——贾岛所引出的关于“推敲”的典故。对于这个故事,笔者学生时期初晓之时只觉得奇异——老实说,笔者的古文造诣并不是那么的高,所以对于诗中用“推”和“敲”似乎都没差,对于那位为此纠结至深的大诗人的行为很难理解。但奇异的,就是这么个典故,却在笔者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许多时候笔者都很容易联想到——譬如这一次。至于原因,笔者认为也许是在笔者都没有注意到之时,贾岛对诗文细节性的严苛要求已经深深的震撼到了笔者——笔者本身就是个不那么细致的人,对于细致的人天生有一种崇敬感。所以,比尔·盖茨的关于“抠门”的理念、贾岛关于“推敲”的疯魔都轻而易举的震撼到了笔者。也所以,笔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笔者所处的翻译行业之中,那些优秀的翻译人才对于工作的细致化、对于咬文嚼字的重视度。
在笔者未曾涉足翻译行业之时,笔者一直以为,所谓翻译,不过是文字的搬运工,所要做的就是将一种文字完整的、机械的换做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罢了,只要自身词汇量足够,又懂得了基本的语法结构,那么做一名翻译再简单不过了。可等到笔者进入sungame登录,做起了译审后才发现,笔者果然太天真了——要翻译这么容易做,那岂不是中国境内至少不会缺少英文类翻译了?可事实却证明,即使是作为中国第二语言的英语方向的合格翻译人才,在中国亦是缺少的。至于原因,请听笔者慢慢道来。
翻译这份工作,事实上还有另外一个较为大众接受的称号——二次创作。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说翻译是二次创作呢?那是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解决单词到词语、语句到语句的翻译外,更要解决中外文化氛围不同可能为翻译后的译文所带来的,包括译文晦涩难明、深奥化、难理解等一系列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翻译行内人可能都知道,一部在国外热销的作品若翻译之后传往中国境内销售,若不幸被广大读者称难理解,有很大可能性会将造成这种局面的大部分原因归结于翻译这本书的翻译。可事实上这实在有点过于责难翻译了,因为这种情况有不少的时候可能是因为作品中涉及到了某些中西方文化不共通之处,这些文化方面的差异性是用纯粹的翻译难以消磨的——就如中国封建时代对于女性的态度以及一夫多妻的制度,这在大部分欧美国家看来是极难理解的,因为即使在那些国家女性地位最为低下之时,奴隶之外的女性是不会如中国某些封建王朝一般的直接将几乎所有的女性都培养成附庸这男人而活的、不该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的、奴隶一般的存在。
因为翻译这份工作的“二次创作”的性质,让许多适用于创作之上的原则同样适用于翻译活动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基于“推敲”的细致——一名优秀的翻译,绝对会是一名会严格要求自己的、擅长咬文嚼字之人。
从事翻译工作之人,细致是必需的,因为会花费不菲的费用委托到正规翻译公司之中进行翻译的稿件,必然是关系着极为重要的事情的——要么直接影响到金额巨大的商业活动,要么直接关系着一名有着赴海外需求的人士能否实现愿望的成败……许许多多的实际接手案例告诉笔者,没有一份委托到翻译公司的稿件是不重要的,因为若是可有可无的,那么这样的稿件完全没必要拿到翻译公司寻求专业翻译人士来接手,完全可以自己百度在线、谷歌在线翻译完了了事。因此,作为一名翻译,在最初他/她就需要铭记,自己手下的翻译对于翻译委托人是非常重要的,是容不得丁点儿错误的,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在这种情况下,若是一名合格的(甚至不需要是优秀级别的)翻译,那么他/她必然会是十分谨慎的对待自己接手的翻译稿件,因为这是基本的职业素养。
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一名优秀的翻译人才,除了需要过硬的语言素养、职业素养之外,事实上还需要是一名会,以及本身就热衷于咬文嚼字之人。翻译之中的咬文嚼字,非出自于自己的习惯,而是习惯性的以翻译目标语种所要面对的人群的思维方式做出斟酌,思考自己该如何翻译——是逐词逐句翻译,还是适当的做出变动;是在文中直接做出适当的变动,还是通过注释的方式让读者更能清楚的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是否能做到从满足翻译受众的方向考虑,是区分一名翻译层次的重要指标之一,而这一指标则是建立在绝对的细致和适当程度的咬文嚼字之上,但无一例外,能做到这两点的,要么是翻译行业中最出众的那一批,要么在不久的未来会是翻译行业中最为出众的那一群人中的一员。当然,这些都是笔者自己的一些浅见,可能有不是那么的贴切之处,望莫要介意,不过是笔者一家之言而已。